在当下,教师除了教授知识,还承担着培育人才的重担,我们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不断在提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道德等多方面组成。本文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发展取向几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进行阐述。

01 基本概念

什么是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民族素质的使命。广义上,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技能的人。狭义上,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指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1.非职业化

社会背景为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为非形式化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最为典型的是家庭或者家族中的长者对幼者的养护、教导、指导。教育通常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通过观察和参与成年人的社会生活,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习得语言、了解和遵从社会规范,直到理解更复杂的社会目的、理想和意义。

2.职业化

社会背景为农业社会,教育活动特点是形式化教育,教育活动已经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社会实践活动形态,它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相对稳定的教育场所(如孔子的私学或柏拉图的学园),有相对规范的教育内容,有相对稳定的师生关系。

3.专职化

社会背景为工业社会,教育活动特点是制度化教育,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开始出现,形成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包含着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在每一学段内部又有着复杂的课程和教学系统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体系。

4.专业化

社会背景为信息社会,教育活动的特点为制度化教育。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准备、专业责任、专业自主、专业更新。

02 教师专业发展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为教师专业成长,这里可以分为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素质分为以下几部分:

1.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2.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学科及相关知识,叫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性知识(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的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通识性知识(有关物质、生物、心理等许多相互关联并且被验证的基础科学知识)。

教师发展来说,专业知识的扩展,要不断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对于知识的理解要不断深化(理解-》掌握-》知识的批判-》知识的创新),最后要综合运用广泛的知识对知识的结构进行优化,比如目前推崇的跨学科整合。

3.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机制、反思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4.专业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5.专业自我: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法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6.身体素质

7.心理素质

03 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历的阶段

1.关注阶段理论

富勒提出的 4 阶段: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里斯伍德(第一阶段:坚持原则,把权威当做善的最高准则,认为任何问题只有一种答案。第二阶段:墨守成规,遵从传统课堂,课堂规则十分明确。第三阶段:自我意识较强,意识到某种情境下的多种可能性,意识到依照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规则的必要性。第四阶段:有较有主见,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遇到的课堂情境并给予综合。)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特点:

(1)以专业知识,特别是教育专业技能的成长为核心
(2)多维度的发展过程
(3)发展具有相对性

04 教师专业发展取向

1.理智取向

教师通过正规的培训,向专家学习先进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以提高教育理性认识水平和教学技能。

2.实践-反思取向

反思方法:埃拜模型反思模式、有效反思循环过程模型反思模式、专业日志反思法、读书评论反思法、360度对话反思法、录像反思法、教师个人自传。

3.文化生态取向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依靠个人努力,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文化和教师文化为其工作提供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

专业发展途径:师徒制、教研组。

4.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育研究以实践为中心,教育研究以学习为中心。开展研究的实践路径:行动研究、案例研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