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关于职业教育的思考
爱丽丝问柴郡猫:“你能否告诉我,我应该走哪条路”
柴郡猫答:“那取决于你想要去哪里”
爱丽丝说:“我不在乎去哪里”
柴郡猫说:“那你走哪条路也无所谓了”
爱丽丝又补充了一句:“只要我能到达某个地方就行”
“奥,只要你走的足够远,那你一定能做到”柴郡猫说
——摘自《爱丽丝梦游仙境》
逆向设计
在各行各业中,我们都有标准和框架的约束,教师也是一样,有国家课标,有学校的人培方案,我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传授知识,而是在这些约束下进行教学。古代的教育是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进行培养,当代也是一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有了明确的人才规格和标准就是教育的边界、目标。
传统学习就像在海滩边捡石子,学生带着一个空空的罐子来到海滩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往罐子里一块块地扔石子,石子都是散乱的。最后学生来到一个地方,就是我们说的考试,把所有的石子倒掉,又茫然地带着空空的罐子回去了。这种现象在当下仍然比比皆是,其实这和国家的评价体系息息相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真正迈入社会,面向种种变化,传统的模式变得难以应对。那现在提出的逆向设计,又是指什么?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指的“逆向”是指立足于“输出端”,即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而且这里的“预期学习结果”是从生活价值来思考的,也就是考虑“学了这些对学生来说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考虑“输入端”,即作为教师“我”要教什么。
可以理解为以终为始,关于知识的迁移要么需要高端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实现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迁移;要么需要低端的大量实地练习,从而实现无意识的、自动的迁移。我们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专家结论,而是要培养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比如相比新手直接搬相应的公式出来,专家会提到解决问题的原理,同时解释为什么要应用这些原理以及如何应用。
在评价一个学生的解释能力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精细的分辨能力,能够把握核心内容,如重要观念、关键时刻、关键问题等;
(2)能融会贯通地把握文本,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和“如何”,避免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看法,能系统地阐释文本。
职业教育中逆向设计的思考
今天的教育要关注学生未来所要面对的现实世界,知识需要不断被现实化,当前学校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脱离现实世界,以致学生很难将学校所学迁移到现实世界中,或者可以说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有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
在职业教育中逆向设计更符合实际需求,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遇到各种就业困难,其实从源头来说,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的培养定位,是希望你具备理论基础,涉猎广泛,但这些内容和实际的企业之间有多少关系,就有待考量。就像现在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大数据专业,看似响应国家号召,课程体系设置的也很高大上,但一旦落地就成了炮灰,真实的招聘数据,企业在招聘人工智能、大数据岗位的时候,对于学历的要求都在本科、研究生。
职业教育逆向设计理念:以终为始,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就业,从最终就业的岗位向前推论,该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此作为培养目标。
展开来说,可以从下面两点入手:
1. 能力本位的岗位分析方法
(1)海量招聘数据分析:定量方式了解行业整体需求
(2)企业问卷调研:定量方式了解技术点应用情况
(3)定期企业访谈:定性方式了解具体应用场景、经验性技能
(4)目标岗位标准:定性+定量得出的目标岗位画像
2. 逆向课程设计
(1)由目标岗位标准得出技能点池
(2)80/20 原则进行知识点筛选
(3)根据技能点前置后置关系组成技能点图
(4)根据技能点划分课程
(5)结合学习者需求形成学习路线
(6)案例贯穿方式进行技能点组织